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蔡壁如今(25)日在立院請願接待室召開「台灣司法判決保護誰?!」記者會,主張應積極通盤檢討少年事件處理法,並盡速修法。少年被害人母親則表示被害人質疑司法程序公平性,未感受一絲正義。
蔡壁如日前接獲一位少年被害人的母親前來陳情,陳情人表示:「少年甚至懷疑司法程序的公平性!」。她說被害人因被害事件導致身心嚴重受創,連小時候母子相處的記憶也部分喪失,且在少年事件處理程序中從未能感受到一絲正義。
蔡壁如表示,過往司法程序上如果忽視了被害人的地位,那現在就應積極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進行通盤檢討,如對於少年被害者有保護不周之處,應盡速修法或立法才是。
蔡壁如指出,目前臺灣司法議題上,較受矚目的是《國民法官法》,《國民法官法》預計於2023年正式上路,之所以會有《國民法官法》是因為在過去,常有民眾認為法院判決結果與社會期待落差太大,影響了民眾對法院的認同與信任,也因此司法改革才顯得特別重要。
她說,本次記者會主要是國會這邊接獲少年刑事案件被害人的陳情,陳情的內容除了涉及被害人在少年事件處理法及相關法制層面的主體性有無受到尊重的問題外,更有部分是司法機關、警察機關在第一線面對被害者時有無同理心、程序能否落實、正確反應被害者陳述的問題。
「這些無疑凸顯出民眾對法院的認同與信任會偏低,與民眾實際進入司法活動範圍,從報警開始到參與法庭訴訟時的實際感受有所關聯。」蔡壁如表示,希望大家能正向去檢視法律規定哪裡還有所不足?然後加以補充或修正,更希望檢討 實踐法律規定的過程中,檢、法、辯、警等有無可以更完善的作為、尊重民眾的主體性,而不是單以美化數字績效為依據。
蔡壁如指出,目前依照研究,知道少年「在犯罪類型上有增無減」、「年齡層上亦逐漸下降」、「犯罪本質上更形暴力」,而刑事警察局近期少年犯罪分析統計,自民國107年、108 年、109年三年來,少年嫌疑人人數分別自8893人、9441人成長至10226人,犯罪人口率在攀升中。過往,少年觸法後,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範,是以少年主體為核心,保障少年健全的自我成長,調整其成長環境,並矯正其性格為重點,相關處遇措施則致力在重建少年與社會、社群的連結。
她繼續說明,但看看我國的被害者,有多少人就像大法官釋字第805號解釋文所說的,在少年事件處理法及其他少年保護事件相關條文中,根本未曾明文賦予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於少年保護事件處理程序中到庭陳述意見,這些被害者的聲音,早就因違憲的程序而無法被聽見。所謂的聽見是真得被聽見,不是形式上「通知你到庭,你講一講就沒事,而是,你講的,我重視,我不再流於形式,自己做自己的」。
蔡壁如說,否則這樣民眾的聲音無法獲得回應,司法改革再怎麼改,也很難獲得民眾肯定。希望與會出席人員能針對陳情人反應的問題,加以思考並持續研議究竟依臺灣現行法律規定,應該如何進行面對,若整體過程中確實有疏漏,也應即時修正,才不致影響廣大民眾的權益:「國會辦公室這邊在會議結束後,也會持續與相關機關聯繫,研究如何解決臺灣犯罪被害者的困境。
台北市文明人權服務協會理事長張凱鈞則針對被害人到庭的優點與缺點提出他的看法。他說,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裡面的被害人:「我們再怎麼加以保護都不為過,因為被害人已經受過了一次傷害,我們希望在被害人到庭的時候,不會再受到第二次的傷害。」
張凱鈞強調,立法者與將來執行法律者,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案件,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被害人想上法庭,一定要去考慮到被害人再次回想受害情節以及再度面對加害人時的恐懼與痛苦。他提出三點訴求:1.司法不能再次對不起孩子;2.符合被害人真正想要的正義,才是正義;3.採用單面鏡來保護到庭的被害人。少年被害人的母親則表示,理事長說得對,被害人想要的正義才是正義,司法應重視的不是加害者的強詞辯駁。
照片來源:記者邱璽臣攝、蔡壁如國會辦公室提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