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館舍 時尚綠建築展現都會客家精神

記者邱璽臣攝影/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徐世勳及副主委陳淑貞

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10月即將整建翻修完成,漂亮「轉身」亮相。今(30)日退休的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副主委陳淑貞表示,開幕多年,園區建築物老舊,此次是在台北市長柯文哲及主委徐世勳支持下,銜命扛起領導翻修專案執行的責任。

陳淑貞指出,2011年創建開園的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當時市長郝龍斌的市政政策目標是規劃打造成一個為全體市民開放的美麗公園,必須富含客家文化意象兼具教育功能,參觀民眾可在此體驗客家生活,認識及欣賞客家文化,進而了解客家族群的場域。她強調園區的定位是要完整且全面地傳承客家文化、推廣客家藝文活動,同時促進族群共榮於此大台北新故鄉。

記者邱璽臣攝影

陳淑貞說明,由於公園有4.03公頃,平日除花草樹木及景觀建築需維護外,尚有三個場館要管理營運,包括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客家文化中心、客庄生活館。平時有常設展、藝文展演及開放教室或會議室供民眾租借使用,另外客庄生活館則是匯聚全台灣客家文創商品的展售點,以及客家美食餐廳,這些均需大量人力來維護管理,而客家文化的傳承與推動深具族群小眾事務特質,實非靠民間力量可完全承擔。

記者邱璽臣攝影

她表示,為了讓營運預算編列及人力運用能穩定發展,也為讓台北都會客家文化推廣得以永續,故需借助國家資源,所以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委請專業公司全盤評估研究後,從「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基金會經營」等3種模式擇優決定由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然而該基金會是民間非營利組織,為求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開,讓市政府減低經營壓力、基金會降低營運成本,因此政策決定輔導當時的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轉型成為官辦基金會,改採過半數延聘市府相關局處副首長擔任基金會董事,並由副市長擔任董事長、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擔任執行長,以便合法挹注經費支持基金會運作,同時也具經營決策影響力,如此在管理組織架構上,除擁有與一般私人企業相同的靈活度可隨時調整經營策略外,同時基金會管理者也可依需要彈性聘用專業人才。

記者邱璽臣攝影

陳淑貞強調,特別要感謝當年在興建園區的過程中,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研究發展組組長姚敏貞帶領同仁與客家文化基金會舉辦多次溝通協商會議,最後獲基金會董事長范振乾及全體熱愛客家的董事們全力配合退出董事會,並且完成改選程序。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自2010年起,即徹頭徹尾轉型成為台北市政府所屬基金會,該基金會接掌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營運管理事務,成為全台首創客家園區場域館舍交由基金會獨立管理營運先例,實務上在議會監督下由官方編列有限預算支持基金會,但由北市客委會輔導監督。

她說,目前開園10年來,透過基金會的獨立運作,無論是人力或是財務應用都較公部門彈性,尤其可遴聘有能力、具使命感的客家青年進駐園區,投入客家文化傳承推展工作,讓園區更具創意與生氣,頗符合當初的評估與預期。

記者邱璽臣攝影

至於,過去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建築內涵與目前翻新整建的新建設計理念最大不同點為何?陳淑貞指出,2011開園的園區具6大主題: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樂,且以結合客家族群生活經驗與風光為主,例如:農村體驗的茶山水田、崇文惜字的敬字亭、符合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傳統農家的菸樓水車等。生態方面配合四時景致,除了保有園區既有的植栽、新植喬木,並佐以客家四花中的桂花、燈籠花、含笑花、夜合花等,讓參觀者體驗客家植栽的風貌與花香。

記者邱璽臣攝影

陳淑貞繼續說明,這些令市民朋友喜愛、深具客庄生活文化內涵的庭園景觀與設施均持續保留,而最大的改變是三座主體建築內外翻修改造,屆時將變身以綠建築新樣貌呈現民眾眼前,建築特質則強調環保減碳又時尚的都會客家精神。她表示,將來園區館舍將有更具寬敞舒適的客家美食餐廳服務民眾,以及全台客家文創產業展售旗艦店方便大眾消費。

陳淑貞特別在退休前預告此鄉親掛念的「台北客家『竇』/窩巢」即將於今年10月中旬重新開張,請「市民朋友」期待。她相信台北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未來將可串起城南人文生活廊道,成為此區水岸軸帶節點,讓客家在此多元文化景點中亦不缺席。

照片來源:記者邱璽臣攝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